2021年4月24日,普洱学院机关第七支部党员同志参观了民族团结誓词碑,70年前,在普洱专区第一届兄弟民族代表会议上,26个民族的部分头人代表及党政军代表47人,用傣、拉祜、汉文书写签名,镖牛,喝咒水齐发誓,团结一心跟着共产党走的故事历历在目。机关第七支部党员同志林永,用自己对民族团结研究的成果,给党员们上了一节生动的党课。
附:生命的誓言不朽的丰碑
林永
2011年是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建碑60周年。60年来, 盟誓及其民族团结的相关话语不仅是历史记忆, 它已成为边疆各族人民的情感依附、精神力量、文化传统和共同追求, 更是普洱各民族宝贵的地方性知识和共同的精神财富。回溯“民族团结誓词碑”的建碑历史, 梳理其研究现状, 深入探究其在维护边疆民族地区的团结、稳定方面的价值援引, 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建碑历史回溯
普洱是祖国西南边陲的一个多民族聚居区, 这里“一市连三国, 一江通五邻”, 是中国著名的“普洱茶”原产地。在这块神秘、富饶的红土地上, 生活着哈尼、彝、傣、拉祜、佤、布朗、基诺、回、瑶、傈僳、白、苗、壮、汉等14个世居民族。历史上普洱各兄弟民族在普洱这块热土上繁衍生息, 创造了丰赡的民族地域文化。
解放初期, 由于长期封建割据, 各民族经济社会发展极不平衡, 加之历史上各统治阶级的压迫剥削, 各民族之间, 特别是少数民族与汉族、少数民族中较先进民族和山区民族的隔阂很深, 民族的内部部落之间也有复杂的矛盾冲突。
1950年10月1日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国庆节。为了让全国各民族感受祖国大家庭的温暖, 疏通民族关系, 中央决定从各民族中选派代表组成代表团, 赴北京参加国庆观礼活动。在选派代表的问题上, 云南特别是普洱专区 (包括现在的普洱市、西双版纳州和临沧市的沧源县) 受到了中央和西南局的特别重视。在全国组织的41个民族158名代表中, 有53名来自云南, 占了1/3, 而普洱专区的代表就达34人。中共云南省委把组织少数民族赴京观礼作为贯彻执行党的民族团结政策的一项重要工作, 开展了艰苦细致的宣传动员工作。一方面, 由于刚解放, 各少数民族对党的方针政策还不了解, 国民党残部力量还聚集在边境一带, 造谣破坏;另一方面, 长期的封建统治者造成的民族隔阂还未消除, 很多民族上层人士心存疑虑, 不敢离开自己统治的地方。
澜沧县竹塘区区长龚国清和刘有兴去做地处中缅边境的西盟邦箐佤族头人拉勐的工作时, 拉勐怀疑政府是用调虎离山之计算计他, 便以佤族人不出远门为由拒绝。龚国清和刘有兴多次上门开导, 拉勐才松口说:“要我去可以, 但要答应3个条件:一是刘有兴要陪同一起去;二是龚国清要用自己的一个儿子作为人质抵押;三是时间最多4个月, 还要1 000斤盐巴、100件土布。”尽管那时佤族地区还盛行猎人头祭祀的习俗, 用儿子作人质非常危险, 但龚国清为了完成好党交给的任务, 还是答应了拉勐的条件。这样, 拉勐终于答应到北京参加国庆观礼。 (正是有了这样一位佤族头人的进京观礼, 才有了后来以佤族传统习俗喝咒水及剽牛仪式。)经过反复宣传动员, 总算有部分人被说服走出家门, 走出深山。但还有少数头人自己不敢去, 而是派自己的子女、亲属或亲信去。这样, 在赴京代表中, 由子代父的有6人, 由侄代叔、伯的2人, 由弟代兄的1人, 由亲信代表的1人。
从1950年8月开始动员至9月30日普洱专区的代表才赶到北京。代表们在京期间, 毛主席曾4次接见普洱专区各民族代表, 并送给每人礼物。10月28日, 代表们离开北京, 绕道到天津、南京、上海、武汉、重庆、昆明等地参观, 加深了对伟大祖国的认识, 深切感受到了新中国的温暖, 更加坚信共产党和人民政府。
1950年12月26日, 赴京观礼的各民族代表回到普洱。趁观礼团返回之际, 为进一步消除民族隔阂, 增强民族团结, 发展生产, 团结对敌, 巩固国防, 适时地召开一次全区性兄弟民族代表会议, 共商民族团结建设边疆的大计, 就成为各族人民心系的头等大事。1950年12月27日, 在中共普洱地委领导下, 举行了“普洱区第一届兄弟民族代表会”。当时, 全区有15个县26个民族代表300余人出席, 其中包括到北京观礼回来的代表。会议最后一天, 也就是1951年元旦, 在宁洱红场召开千人大会, 按照佤族传统习俗, 各民族代表歃血为盟、剽牛盟誓, 建立了新中国第一块“民族团结誓词碑”。
“我们二十六种民族的代表, 代表全普洱区各族同胞, 慎重于此举行了剽牛, 喝了咒水。从此我们一心一德, 团结到底,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誓为建设平等、自由、幸福的大家庭而奋斗。此誓。”
从此, 团结一心跟党走, 同甘共苦永相济。60年来, 盟誓及其民族团结的相关话语不仅是历史记忆, 它已成为边疆各族人民的情感依附、精神力量、文化传统和共同追求, 更是普洱各民族宝贵的地方性知识和共同的精神财富。誓言不朽, 同心永结, 普洱各族兄弟紧密团结, 为社会和谐、国家统一、边疆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 书写了多民族国家民族团结进步的新篇章。
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是新中国的民族团结第一碑, 是新中国成立初期云南边疆各少数民族, 尤其是跨境民族模糊的国家意识和公民观念逐渐清晰确立的历史性标志。它不仅是云南边疆各民族团结进步的象征, 也是全国各民族大团结的缩影、写照和见证, 更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新型和谐民族关系建构的成功案例。
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于2006年6月10日, 被国务院公布为第6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同年8月17日被国家民委命名为首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 (第一批全国共27个, 云南仅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入选) 。
二、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建碑60年研究状况
(一) 期刊、报纸对“民族团结誓词碑”的研究报道
对“民族团结誓词碑”进行系统研究最早的当是普洱市文化名人黄桂枢先生。黄先生 (已退休) 原是普洱市文物管理所所长、研究员, 他曾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就对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进行了系统的考证研究, 并在《内蒙古社会科学》1992年第2期和《民族研究》1994年第6期上分别发表了《云南的“民族团结誓词碑”》《论云南“民族团结誓词碑”》, 他是国内系统研究、发掘此碑的第一人。《论云南“民族团结誓词碑”》一文共分为6个部分, 即:普洱 “民族团结誓词碑”的碑刻文字内容、普洱 “民族团结誓词碑”建碑历史背景、普洱民族代表会议开会立碑史实、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民族族别及签名考证、“民族团结誓词碑”的历史价值、“民族团结誓词碑”的现实意义。值得指出的是, 当年建碑时乃建国之初, 国家未进行民族识别工作, 碑上签名的48位代表共26种民族, 经黄桂枢先生逐一考证实为13种民族, 即:傣族、佤族、彝族、拉祜族、哈尼族、回族、白族、景颇族、布朗族、汉族、基诺族、瑶族、傈僳族。碑文是用汉文、傣文、拉祜文镌刻。同时, 文章系统总结了建碑的现实意义, 经梳理可以归纳为四点:1、宣传了党的民族政策, 增强了祖国观念, 树立了爱国思想, 消除了民族隔阂;2、它具有一种革命的感召力、凝结力, 它能唤起边疆各族人民, 为加强民族团结, 一心跟党, 维护祖国领土完整, 为巩固和建设祖国边疆;3、它是进行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民族团结教育的最好教材;4、它是党的民族政策在边疆民族地区取得伟大历史性胜利的物证, 是各民族大团结的象征, 是老前辈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
2001年1月3日《思茅报 (普洱版) 》第5至8版, 登载了“民族团结齐奋进, 欢歌笑语迎新年, 普洱隆重纪念《民族团结誓词碑》建碑50周年”和《站在历史丰碑下的思考》的本刊记者评论文章。同时, 在第8版还用整版刊登了庆祝活动的图片及由黄天林填词、黄玉林作曲的歌曲《丰碑颂》。
由云南省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主办的《今日民族》是云南民族工作战线的重要舆论阵地和唯一的专业期刊, 是向社会各界宣传民族工作, 展示云南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良好风貌的重要窗口, 在云南民族工作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舆论宣传监督作用。该刊对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的介绍颇多。2001年第1期有陈立萍的《当年, 我们盟誓立碑……》, 文中追述了当年立碑的历史背景, 并配有十分珍贵的“普洱区第一届兄弟民族代表会议全体代表摄影”图片。对建碑50周年庆典进行记述, 对当年立碑签名者进行了追踪报道, 2000年时尚有召存信、马朝珍、张翰臣、方有富、肖子生、白开福、罗恒富、李万学、唐登岷等人健在。作者采访了其中的召存信、唐登岷、李万学, 追忆了拉勐 (立碑剽牛者) 和李保 (1951年5月被盘踞境外国民党军残部活埋于缅甸营盘, 为西盟的解放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2003年第11期和2005年第6期分别刊载有白仲才的《方有富:盟誓今生》和丹业的《团结誓词碑犹在 茶韵洒向彩云——普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喜迎20周年华诞》。文中采访的方有富老人是当年建碑签名人中身体最好的一位 (注:笔者曾于2009年12月28日在民族团园内采访过方有富老人;2011年4月6日, 建碑60周年, 在宁洱茶源广场第2次采访方有富老人, 并与他合影留念;2011年4月22日, 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举办纪念“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建碑60周年“誓言不朽 同心永结”——“普洱民族团结学术文化教育年”启动仪式的民族团结歌舞晚会上, 笔者再次接待和采访方有富夫妇两位老人) 。2005年第6期载有贺薇、前勇的《让丰碑精神永远昭示后人》。文中简要回顾了国庆观礼及盟誓立碑的历程, 配有4幅图片, 其中有2幅是原云南省民委主任格桑顿珠看望当年盟誓签字的方有富老人, 介绍了民族团结园的文史陈列馆及近年各地前来参观民族团结园的人数情况。
由云南省档案局、云南省档案馆、云南省档案学会主办的《云南档案》, 其刊物内容涵盖档案工作的政策法规、档案管理创新、档案人的时代风采, 回顾云南尘封的历史, 展现云南瑰奇秀丽的人文山水, 是档案、文史工作者的良师益友。该刊于2004第5期刊载了肖建红、吴明惠的《不朽的丰碑——记民族团结誓词碑》。文中回顾了当年盟誓立碑历史过程, 记述了1990年12月27日, 中共思茅地委、思茅地区行政公署把每年的元月1日定为全区“民族团结活动日”。2010年第6期刊载了沙平的《雄碑屹立话当年——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立碑佳话》。文中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回忆了当年动员各族代表进京的艰辛历程;第二部分记述了赴京观礼的过程;第三部分回顾了代表们回到普洱专区盟誓立碑的佳话, 特别记载了拉勐剽牛时的咒语:
“我们的山神主哟, 生活在这里的各个民族, 都是从司岗里走出, 像根和根连相连的青竹绿树, 像兄弟姐妹一样情同手足。今天, 有共产党毛主席指路, 我们要团结一心, 叫河改道, 大地换主, 毛色好的黄牛, 长角膘肥的水牛, 我们剽你卜吉兆, 永远跟党走, 刀山火海不回头!”
《中国民族报》2005年5月24日第一版登载了杨林兴的《誓言:用生命来承诺》, 文章分为四个部分:一、为动员佤族头人赴京观礼, 区长留下儿子作人质;二、毛主席4次接见普洱专区各民族代表, 并送给每人礼物;三、剽牛喝咒水结盟誓, 48位代表立碑签名;四、坚守誓词, 代表们付出了热血与生命。文中统计, 1950年至1952年的剿匪斗争中, 各族干部群众支持普洱边防区人民解放军部队, 英勇作战达250余次, 歼灭境内外残匪36股, 共1万多人, 为祖国西南边陲的国防稳定做出了重大贡献。
《中华儿女》2008年第7期刊载了鱼波, 张勤《民族团结誓词碑:团结的见证 爱国的铭刻》, 文章见证了民族团结誓词碑建碑的恢宏历史, 阐述了民族团结誓词碑是云南民族工作的缩影。《百年潮》2009年第12期刊载了卓人政的《由押人质到建民族团结碑——记1950年云南民族代表团国庆观礼》, 文章从三个方面展开论述:一、将信将疑赴北京;二、举杯共饮同心酒;三、把“咒语”刻在石碑上。文章详尽地叙述了国庆观礼、盟誓立碑的全过程, 特别讲述了签字立碑人中的岩火龙、李保、扎丕三人坚贞不屈英勇就义的壮举。
由中共普洱市委宣传部主管, 普洱市延安精神研究会主办的《普洱延安精神研究》2010年第4期刊载有《普洱民族团结碑誓词撰稿人——雷同》。雷同 (1909—1999) , 普洱市思茅区思茅镇南正街人, 是普洱籍中国“左联” 诗人。他1925年考入昆明省立第一中学, 1927年加入共青团, 1928年转入中国共产党。1935年11月, 党组织同意他赴日本, 留学东京大学。1937年回国, 1939年当选为全国文艺界抗战救国诗会昆明分会理事。1947年任中共地下党领导的《新云南周刊》社副社长。1949年党组织派雷同回思茅游击区工作, 曾任六顺县长, 兼任思 (茅) 六 (顺) 两县军政民联主席。1950年12月普洱专区第一届兄弟民族代表会议在普洱 (今宁洱) 召开, 决定树立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 以示边疆各民族世代友好团结。会议期间, 按照时任中共思茅地委第一任书记张华俊的安排, 由雷同起草民族团结誓词。誓词碑文全长110字 (不含签名) , 包含三层含义:第一、普洱民族团结的核心是“中国共产党”;第二、普洱民族团结的标准是“一心一德, 团结到底”;第三、普洱民族团结的目标是“誓为建设平等自由幸福的大家庭而奋斗”。
《云南民族》2011第1期刊载了普洱市文物管理所研究员、原所长, 云南省民族学会学术咨询委员黄桂枢先生的《六十年前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考释》, 全文分为共6个部分:一、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的碑刻文字内容;二、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建碑历史背景;三、普洱区民族代表会议开会立碑史实;四、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民族族别及签名考证;五、“民族团结誓词碑”的历史价值;六、“民族团结誓词碑”的深远意义。
由中共普洱市委主办, 普洱市社科联承办的《普洱论坛》, 2011年第1期刊载了“普洱延安精神研究会”副会长刘志强撰写的《谱写民族团结进步的新篇章——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建碑六十周年礼赞》一文, 全文分为4个部分:一、中华民族的由来与认同;二、民族平等团结是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政策;三、民族区域自治是实现民族平等团结的基本制度;四、发展是实现民族平等团结的根本途径。文中分析了普洱民族关系发展的历史及现状, 例举了很多普洱经济社会发展的相关数据, 充分论述了60年来普洱地区发生的历史性巨变及民族团结走过的光辉历程, 并指出只有“发展才是实现民族平等团结的根本途径”。
《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第2期刊载了杜巍教授的《誓言不朽 同心永结——“普洱民族团结学术文化教育年”简介》, 文中分为三个部分简要介绍了“普洱民族团结学术文化教育年”的活动背景、目的、活动内容、意义。正如文指出其活动的意义在于: (1) 旨在从学术的角度诠释民族团结的要义, 以回溯历史的方式呈现国家认同的壮举, 以热忱的情怀礼庆边陲安宁的成绩, 以回顾民族互动进程中地方性知识表述, 寻找其中血浓于水的情感依归方式, 寻求价值援引和意义象征。 (2) 旨在阐释普洱民族团结的传统作为文化资源的历史意义, 总结普洱民族团结成功案例的典型性、示范性的现实价值, 探索、发现和总结西南边疆民族地区长期稳定的历史经验和他们对维护国家统一、领土完整、民族团结做出的巨大贡献。宣传普洱民族团结的宝贵经验, 弘扬普洱民族团结的优秀传统。为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 推进社会管理创新, 建设稳定有序、公平正义、幸福安宁的和谐社会, 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而共同努力。 (3) 旨在发挥教育的力量, 积极推动党的民族理论、民族政策和国家的民族法律法规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使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的思想扎根各族青少年心中, 确保各民族在党的领导下, 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传统代代相传, 广泛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教育, 加强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研究, 培养民族工作人才, 作出不懈的努力。
《云南日报》2011年2月25日第11版“文史哲”登载有黄桂枢先生的《“民族团结誓词碑”签名人考证》一文, 文章分为3个部分:一、35位赴京观礼代表的族属及身份;二、“二十六种民族”考释;三、48位签名者考证。
2011年3月24日《普洱日报》(县区潮汛·宁洱版) 载有李源红的《六十华诞丰碑永驻 民族团结精神永存》, 文章分为4个部分:一、新中国民族团结和民族工作第一碑;二、建碑历史风云激荡, 以鲜血和生命捍卫誓言;三、各民族团结和睦, 山高水长情相依;四、弘扬民族团结精神, 维护边疆和谐统一。全文回顾了当年赴京观礼、盟誓立碑的历史场景, 追忆了铮铮誓言下, 赴京代表傈僳族头人李保、澜沧永安区区长李扎迫 (拉祜族) 、佤族代表岩火龙三人临死不屈, 光荣牺牲的不朽精神;总结了60年来宁洱县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紧紧围绕建设“文化宁洱, 风情茶乡, 普洱茶都”发展目标, 致力于发展民族经济, 提高全县各民族人民的生活水平, 其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城镇化进程和基础设施建设加速, 城乡面貌焕然一新。
2011年4月4日《普洱日报》副刊《经典普洱》第5版刊载有杨丽仙策划的《不朽的丰碑 永远的纪念》和《弘扬丰碑精神 谱写团结新篇——隆重纪念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60周年》;第6-7版载有《镌刻在历史丰碑上的赞歌》以大量的文字记述了48位签名代表的情况及部分代表的追忆, 同时配发有16幅珍贵的图片。
2011年4月6日, 中共普洱市委、市人民政府、云南省民族事务委员会主办, 中共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委、中共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人民政府、普洱市民族和宗教事务局承办的“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建碑60周年纪念大会在宁洱县茶源广场隆重举行。来自国家民委、省、市领导及各界群众上万人参加了纪念大会。会议发行了中共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委、中共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制作的“新中国民族团结誓词碑建碑60周年纪念银币” (总发行600枚) , 纪念邮票1套12枚, 另有10幅宁洱图景与邮票相连结, 把“新中国民族团结誓词碑建碑60周年”包围在整套邮票的中央。邮票以“中国结”为图案, 昭示着普洱各兄弟民族的“自由、平等、团结和幸福”。
2011年4月22日《普洱日报·茶城学府》登载了《做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推进者》。文中概述了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隆重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暨“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建碑60周年, 学校开展“普洱民族团结学术文化教育年”的启动仪式及民族团结歌舞晚会。报道从主题、背景、初衷、意义、活动内容、学术支持单位6个方面对活动作了全面介绍。活动主办单位杜巍教授在活动方案里指出:举办“普洱民族团结学术文化教育年”的目的:一是基于地方高校的发展和办学定位。思茅师专作为一所生于斯、长于斯的地方高校, 对其自身的教学科研, 当有明确的定位, 那就是“有所为, 有所不为”, 深耕本土、突出重点, 培育特色, 创造优势, 采取区域化、差异化的策略, 立足普洱边疆民族地区地方文化多元的客观实际, 把挖掘、整理、研究、保护、弘扬民族文化作为科研工作的重点。二是地方高校服务地方的责任担当。高校的服务, 也有许多事可做。培养人才是服务社会的根本途径;繁荣学术, 创造文化, 引领社会也是服务;把学术研究服务于本土的经济文化建设, 是更为直接的服务, 促进民族团结, 维护边疆稳定既是服务, 更是责任。
2011年6月2日《普洱日报》报道了黄萍采写的《李小平看望慰问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签碑者马朝珍》。文中报道了在建党90周年来临之际, 5月31日下午, 普洱市委副书记、市长李小平, 市政府副市长魏艺红到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签碑者之一的马朝珍家里看望慰问, 老人还高兴地唱起了《阿佤人民唱新歌》等歌颂党、歌颂祖国的歌曲。马朝珍是1951年在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上签字的目前尚健在的6个见证者之一, 今年已经80多岁了。
(二) 已出版的文史资料整理状况
1、《民族团结的丰碑》
在文史资料方面, 最早对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建碑史料进行系统整理出版的应是思茅行署民族事务委员会编写的《民族团结的丰碑》 (云南民族出版社, 1992年7月第1版, 约14.5万字) 。该书为当时思茅地区纪念民族团结誓词碑建碑40周年的成果汇编, 书中配有原云南省老领导普朝柱、和志强等11人的题字, 照片10张, 其中一张为当时建在立碑签名的7位代表合影, 十分珍贵。书中大致分为五个板块部分:第一部分为前言;第二部分为领导讲话、贺词及部分签字代表回忆;第四部分为普洱专区第一届兄弟民族代表会附录 (分为:专区首长题词、会议主席团名单、开幕词、本届会议兄弟民族出席类别) 。书中收录有当年签字人召存信、方有富、方仲伯、唐登岷、张礼峰、龚一匡、李晓春、肖子生、刘远东等人撰写的回忆录, 从不同的角度回顾了40年普洱民族团结走过的不平凡的艰辛历程。
2、《碑魂——民族团结誓词碑史料专辑》
《碑魂——民族团结誓词碑史料专辑》是一部由鲁国华和马静夫妇历经十余年呕心沥血搜集整理的史料专辑。书中收有毛泽东主席题写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团结起来”的题字, 还收录了原云南省政协主席刘树生的题字。另收有58张极为罕见且十分珍贵的图片。如:参加国庆节西南区各民族代表团及其文工团与政府招待委员会合影 (1950年10月) ;欢迎西南中南各民族代表团合影 (1950年11月20日) ;傣族代表向毛主席献金伞;毛主席接见佤族代表拉勐;普洱区第一届兄弟民族代表会 (1950年12月31日) ;拉勐剽牛;普洱专区第一次民族代表会议配章。此外, 收集到的32位赴京和签字代表正规照片。该书由自序、民族团结万岁——忆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的建立 (唐登岷) 、奇碑简说 (分为:走出深山、刊石勒碑) 、史海钩沉 (分为:考证材料录;小传录;史料选登;参加国庆节各民族代表团名册;俸郁清笔记选登;毛泽东、陈毅及代表们给俸郁清的题词选登) 。《碑魂》一书为内部资料, 准印号为思内图 (2000) 第2号, 思茅地质印刷厂印制。该书虽为内部资料, 却收录了大量珍贵的图片、传略、名册、签名、报纸影印件等历史资料, 对研究普洱民族团结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
3、《民族团结誓词碑史料》
《民族团结誓词碑史料》一书, 是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普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委员会编写 (云南人民出版社, 2005年3月第1版) 。该书分为 “历史丰碑”;“心铸碑魂”;“丰碑永存”三部分和题字 (23幅) 、图片 (38张) 组成, 收录了59名作者的文稿83篇, 共32万字。作者中, 有亲身边疆民族团结工作的各级领导干部和历史当事人、见证人, 有从事历史研究文物和史志工作者。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和层次, 翔实地反映了建碑历史背景和经过, 开展民族团结工作的艰难历程。该书还收录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关心民族工作的图片、题词资料和重要人物事略以及建碑50多年来各级党政组织弘扬民族团结精神等方面的历史画面, 真实地展现了边疆各民族人民以民族团结誓词为动力, 为民族地区的繁荣稳定而奋斗的壮丽篇章。该书是目前对民族团结誓词碑史料集结最为全面的一册史料专辑。原云南省政协主席刘树生在序一中指出:“这个民族团结誓词碑, 可以说在全国古今碑刻中, 是少有而独具特色的。因为, 它与云南边疆民族团结的重大历史事件相关, 而具有特殊的历史性;建碑采纳了民族地区的民族形式, 而具有人民性;碑文内容有新的时代特点, 而具有鲜明的革命性, 是党的民族政策在边疆取得伟大胜利的标志, 是具有重要历史价值和爱国主义教育价值的民族革命文物。”“民族团结誓词碑不仅是思普区, 而且事实上是全省各族人民用鲜血和汗水筑起的一座丰碑。”
(三) 文学作品为题材下的“民族团结誓词碑”
1、《我们的太阳》
由存文学撰写的《我们的太阳》(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8.7) 讲述了1953年前云南省思普地区的少数民族群众在党的领导下走过的光辉革命历程。广大少数民族群众为了共同的奋斗目标, 为了争取民族平等, 反对封建统治, 反对阶级压迫, 为了摆脱落后、愚昧和贫穷, 抛弃了过去的矛盾和成见, 紧紧团结在中国共产党的周围, 以民族团结誓词碑的建立为标志, 前赴后继, 英勇顽强, 积极投身于新民主主义革命大潮的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全书共35万余字, 融纪实性、文学性为一体, 是一部历史教科书、爱国主义教材、可读性较强的文学作品。 (注:作者存文学是一位上世纪50年代出生在云南省普洱市的哈尼族作家, 现任昆明市作家协会副主席, 昆明文学院院长。1980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 已出版中长篇小说12部, 其作品《兽之谷》获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奖, 《神秘的黑森林》获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奖, 1994年获庄重文文学奖;2006年获云南省表彰的“四个一批”文学艺术贡献奖、“德艺双馨”奖。)
张永权在“洞穿历史云雾的太阳——读长篇纪实文学《我们的太阳》” (中国作家网) 的评论中指出:《我们的太阳》就是围绕当时思普大地选派晋京代表产生的错综复杂, 甚至是你死我活的尖锐矛盾, 在广阔的历史进程中, 浓墨重彩晋京代表归来后, 在各民族的代表大会上, 喝咒水、剽牛、盟誓、签名, 刻石立碑, 团结一心, 永远跟党走的这一重大历史事件, 以历史的宏观真实把握和充满激情的文学描写相结合, 再现历史、还原历史, 关照现实, 面向未来, 揭示了“民族团结”这一洞穿历史云雾、光照千秋万代的永恒太阳, 是指引各族人民保卫边疆、建设边疆, 走向文明进步、繁荣富强的力量源泉。
2、《从领主到公仆》
《从领主到公仆》(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 1998年12月) 是由全国政协常委、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政协副主席、著名傣族作家征鹏创作的一部长篇纪实作品, 它以纪实文学的手法, 描写了召存信同志从领主到公仆的生涯。本书着重描写召存信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教育、培养下从领主到公仆艰难的转变过程, 讴歌了党的民族政策、统战政策的伟大胜利。召存信在当年赴京观礼中, 曾受到毛主席等中央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他和西双版纳末代“傣王”刀世勋一道, 把象征着封建领主权力的金伞献给了毛主席, 是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上用傣语签名的第一人。
3、《盟誓丰碑》
由原思茅文联常务副主席、原《思茅文艺》主编刘志强撰写的《盟誓丰碑》(云南民族出版社, 2000年12月) , 从盟誓建碑的重大历史事件出发, 用文学的形式和朴素的语言, 展现了当时错综复杂的斗争形式, 塑造了解放军战士, 民族工作队员以及各个少数民族新人的崇高形象, 区长付旭东、医生张绣华、佤族青年岩贡、岩龙, 拉祜族青年扎努和头人扎拉、拉勐等人物, 个性鲜明, 形象鲜明, 栩栩如生。他们为了祖国的统一, 为了民族的团结, 为了边疆安定和民族进步, 无私无畏, 流血牺牲的奉献精神, 令人感动, 催人泪下。
(四) 影视剧对“民族团结誓词碑”的展示和演绎
1、民族歌舞剧《云海丰碑》
《云海丰碑》是由思茅地区民族歌舞团创作的民族歌舞剧, 它以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为历史背景, 艺术地再现了新中国成立的第一个春天, 人民解放军进入阿佤山, 帮助少数民族消除瘴疠饥荒, 制止民族间的械斗, 革除了沿袭数千年的佤族“砍人头祭谷”陋习, 使各民族得到空前团结, 实现跨世纪飞跃的过程。此剧基于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的史实, 进行艺术创作, 剧情一波三折, 情感充沛, 舞蹈编排丰富细腻, 人物形象鲜活丰满, 剧作结构与流动的特色体现出较强的创新性。该剧于2001年9月参加全国第二届少数民族文艺会演, 一举荣获“创作、演出、舞美”三项国家金奖, 两个优秀演员奖和三个新人奖, 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云南日报》、《中国文化报》、《光明日报》、《思茅报》等中央、省、地重要新闻媒体作了相关报道, 该剧主题好、构思巧、特色浓、舞蹈美, 在国内产生了较大影响, 扩大了思茅的知名度。《云海丰碑》是思茅地区文艺史上舞台艺术获奖最高、最多的一个节目, 也是云南省地州级专业文艺第一次获国家金奖, 为云南省争了光, 为思茅地区作出了贡献。
王其明主编的《思茅年鉴2002》 (云南科技出版社, 2002) 收录了陈正华撰写的“舞剧《云海丰碑》在京荣获三项金奖”。
2、大型电视剧专题系列片《民族团结丰碑》
《民族团结丰碑》首映式于2005年8月16日在云南思茅举行。大型电视剧专题系列片《民族团结丰碑》全长120分钟, 分《热血南疆》、《边陲风云》、《盟誓铸碑》、《团结颂歌》、《继往开来》、《丰碑永存》6集。整个拍摄历时10个月, 足迹遍及17个市州县, 行程1万多公里。
3、电视连续剧《金凤花开》
大型民族题材电视连续剧《金凤花开》, 讲述白族姑娘李金凤从一个穷苦的赶马人的女儿成长为新中国第一代民族工作者的故事, 全景式的展现了党的民族、宗教、统战政策和新型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建立过程, 描述了一幅新中国建立初期边疆各民族人民跟着共产党走, 建设和谐家园的壮丽画卷。《金凤花开》再现了民族团结史、中央访问团、民族团结誓词碑。
(五) 其他对“民族团结誓词碑”有专门介绍的著作
1、由云南省普洱市民族和宗教事务局编写的《普洱民族志》 (云南民族出版2009年6月第1版) , 在第九章第一节“民族工作” (第195~197页) 对“民族团结誓词碑”进行了专门记述。
2、由武翠英、李建辉、郭正英主编的《和而不同——民族工作物象解读》 (民族出版社, 2009年12月第1版) , 是一本以物象即政治、文化、教育、经济等各方面的关键词来解读新中国60年民族工作的著作, 由国家民委文化宣传司和《中国民族》杂志联合编写, 在精心选择的诸多关键词的解读背后, 60年来新中国少数民族举世瞩目的进步和发展以生动鲜活且具有代表意义的方式呈现出来。 书中就如何讲述60年来少数民族发展历程的伟大故事, 如何真实客观地再现少数民族工作的进步历程, 如何描绘少数民族、民族地区和民族文化翻天覆地的巨变, 如何向世人阐释“和而不同、齐心协力”处理民族问题的“中国模式”, 这本书作了创新性的探索。该书的第一个物象解读的开篇就是“民族团结誓词碑”。书中还附有2幅照片, 一幅是当年在民族团结誓词碑上签名的少数民族代表人士方有富, 另一幅是“民族团结园”的全景图照。
3、为了深入总结做好民族团结工作的经验, 推动云南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由云南省民族事务委员会、云南省民族理论学会编写的《云南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光辉历程 (1949—2009) 》 (云南民族出版社, 2009年7月第1版) , 收录了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云南省委、省政府领导下开展民族团结工作的回顾与总结。全书分为5个部分, 即:民族团结之花开遍彩云南、综述篇、专题篇、州市篇、基层篇。其中“民族团结之花开遍彩云南”有2幅民族团结誓词碑的照片, 综述篇中的《云南民族团结工作的实践与经验》第38页, 《新中国成立以来云南民族团结工作历程》第71页, 州市篇中的《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 努力构建和谐民族关系》 (普洱市) 第286页, 均对“民族团结誓词碑”给予专门介绍。
4、《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图册云南分册》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工作大事记》均已收录“民族团结誓词碑”。
(六) 网站论坛对“民族团结誓词碑”的介绍
1、天都论坛2010年10月19日, 发布有“七律·云南民族团结纪念碑”——“彩云南现国初定, 观礼头人向北京。拉祜端杯歃鸡酒, 佤乡劲舞剽牛声。青山绿水天可鉴, 斗拱飞檐碑上名。定海神针民族谊, 同舟共济一家情。”
2、天涯社区2009年7月12日, 支云华发布有“今天《中国文化报》头版图文并茂发表我的《民族团结三名碑》”, 三碑指:唐蕃会盟碑、石城盟誓碑、民族团结誓词碑。
3、中共云南党史研究网发布有, “民族团结誓词碑”详尽介绍。
4、中国民族宗教网2004年4月9日, 发表有召存信口述, 阳少敏整理的《在民族团结誓词碑上签名的前后》。
5、中国作家网2010年3月17日, 发表由江明的采访国家民委文化宣传司司长武翠英的《从民族团结誓词碑到民族团结柱》。
6、中国共产党新闻网2009年9月11日《方有富:“民族团结碑永远在我心中”》。
7、普洱拼客网2010年10月22日, 发有《差点毁掉的国宝“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记宁洱县政协委员、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拯救收藏人陈启富》。
其它如中国网、人民网、新浪网、中国旅游网、云南党史研究网、云南民族网、普洱市人民政府网、宁洱信息网等网站均对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有专门介绍。
三、结语
在十七届四中全会公报中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做好民族工作, 在新形势下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继续推向前进, 对维护和发展各族人民根本利益、保持社会稳定、实现国家长治久安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意义。”新时期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加强各民族大团结的重要指导原则是“三个离不开”思想, 即“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它精辟地概括了我国56个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结成的休戚与共的紧密关系, 集中体现了各族人民的共同意志和最大愿望。而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的树立, 正是对新时期“三个离不开”这一民族团结指导原则的最有力的历史见证。
回望丰碑, 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已然走过60年的风雨历程, 普洱各兄弟民族在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格局下“和而不同”, 但正如费孝通先生所说的:“各美其美, 美人之美, 美美与共, 天下大同。”从“和而不同”到“天下大同”, 普洱各兄弟民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早已形成了血肉相连、难舍难分的紧密联系, 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生动局面。